在潮泉镇镇政府驻地——潮泉村北5.5公里处,有个闻名省内外的优质樱桃生产基地,这就是孙楼村。全村650户,1859人,地处泰山西麓的山区丘陵地,耕地3720亩。
孙楼村由6个自然组成,其中位于村委北的樱桃园村,以历史上出产优质樱桃驰名泰安。
据《孙氏族谱》记载:清雍正年间(1723—1735年),孙氏自本镇孟庄迁此建村,因位于一片樱桃树旁,故取名“樱桃园”至今。
在孙楼村的西南,有一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——小王庄西周遗址,该遗址位于樱桃园西南一块土台上,系西周遗址。遗址以东曾出土过多种青铜器。
1965年冬,小王庄的社员在庄东整平土地时挖出了10几件青铜器,还有几件玉器,一件最大的青铜器上并铸有文字。这批出土文物送交省文物部门收藏。1985年,《山东画报》第六期以《小王庄出土文物》为题登载了一组照片及文字说明,文字内容是:
“1965年,小王庄曾出土西周晚期青铜器13件,其中有陈候壶、睽徒父鬲、夔耳兽足簠等。
陈候壶是陈国国君为其女妫鲁所做的陪嫁用的媵器(陈是舜的后裔所建立的妫姓国,都宛邱,今河南淮阳)。睽徒父应是妫鲁之夫,陈候之婿。睽徒父融是睽徒父为其另一夫人蓼妃做媵器。夔耳兽足簠未铸铭文,可能是陈候为其女所做媵器,也可能是睽徒父为其妻做的”。由此可知,这里是西周晚期陈候之女妫鲁的墓葬。墓棺厚10公分,内刷有防腐的紫红色梓香粉,陈候为其女儿陪嫁的媵器有壶二、鼎三、鬲二、
簠二、盘一、穿带小壶一,勺一,计青铜器13件。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指出:传世陈国铜器不少,但确知出土地点的成组陈器,这是第一次发现,有相当重要的历史价值。并确认“这是一座较大的贵族墓葬,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,为研究西周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。”
文革前,省文管处的考古专家曾来此处考察,在小王庄东南的土台上发现了有灰陶和彩陶的大量陶器片,并在土台根里发现了一件用树枝编成,然后在树枝内外涂上胶泥晒干烧制而成的最原始的陶制品。在台子南端的土崖上,发现离地面几米高处有一土洞,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。可以肯定,在很早以前,里面就有人居住过,由此推断,早在原始社会,这里四面环山、林木茂密、水美草丰、野兽出没、鱼虾畅游,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,为这一方的发展进步打下了基础。
如今孙楼村是个出产优质大樱桃的天然宝地,该村北、东、西三面环山,水库星罗棋布,一条河道从境内经过,小气候条件优越,空气湿润,特别有利于开花结果,所产樱桃个大色艳,肉质香甜,品质极佳,加之土质为砂壤土,通透性良好,具备了优质大樱桃生产必备条件。
改革开放后,这里的人们解放了思想,提高了认识,在镇党委、政府领导下,在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的大力指导下,充分利用独特的优势,大力发展樱桃产业。1998年,第一批栽植的樱桃见果,客商闻讯后蜂拥而至,每市斤樱桃卖到了37元,很多户一年就成了10万元户。有个樱桃种植户,弟兄3个都因家贫娶不上媳妇,进入了大龄青年行列,出售樱桃后,兄弟三个一下子娶进三个媳妇,家里也盖了3处宽敞明亮的新房,新买上了摩托车,如今,孙楼村的所有土地都种上了樱桃,面积达3700亩,年产樱桃60万斤,人均收入3000元,这个村成了全镇首富村。
在孙楼村的带动下,周围村的群众都纷纷种植樱桃,镇党委、政府因势利导,聘请专家搞技术指导,大搞水利、修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,促进了全镇大樱桃的发展。如今,全镇已发展大樱桃1万亩,总产量达到了200万斤,2000年,孙楼村并被确定为山东省纪委书记绿化点,樱桃成了全镇农民奔小康的支柱产业。
如今,每年春天,樱桃花开和结果时节,孙楼村还因势利导,举办了樱桃采摘节,吸引了大量外地客商和游人前来观花尝果,进行购销业务洽谈。千年西周遗址上,红红的樱桃挂满了树梢,为潮泉镇发展旅游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。
千年西周遗址地 今朝樱桃处处红—肥城市潮泉镇孙楼村樱桃飘香
本页面为肥城信息港编辑,禁止采集和转发。网址信息的真实性由编辑审核,均反映于文章的发表日期,不排除以后的网站到期或关停,请知悉。微信公众号二维码采集于微信APP,已经过验证。
如果您也想展现在这里,请联系网站客服微信:81620538,注明:肥城信息港